中国的汽车文化到底在哪儿?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日本有K-Car文化、美国有皮卡文化、欧洲有旅行车文化……那么,中国的汽车文化到底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中国根本就没有汽车文化。其实,任何一个东西达到了一定体量,就会产生文化。旅游、饮食、住房,都有着文化。中国的汽车文化不明朗,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速度过快,每个年代都有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接下来,小编就从90年代汽车走进家庭开始,为大家盘点中国汽车文化的四个时代。

90年代:以“小面”为主导的舶来文化

在上世纪90年代,汽车还是个稀罕玩意儿。当时家庭的购车需求是如何在满足一家人出行的同时,还能拉上一车货物。微型客车,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面”,由于具备售价低廉、可容纳8人乘坐或运载1吨左右的货物等特点,在那个年代迅速的占据了市场。

当然,“小面”并不是中国的专属产品。实际上,“小面”是从日本K-Car演变过来的产品。日本的K-Car文化是由政策主导的,当时日本规定:最大排量小于660cc,且车身长宽高在3300×1400×2000(mm)以下的车型购买时不需要提供车位证明。为了满足尺寸和多人乘坐的需求,才衍生出发动机在驾驶座下方的“小面”。

00年代: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汽车文化模糊多变

00年代,是改革开放推进的重要年代。当时,大多数家庭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人们已经需要一辆比较体面,且舒适性更强的车型。面包车很显然,不能满足家庭用车体面和舒适的要求。于是,这个时期的汽车开始变得多元化,前期,以吉利、夏利、奇瑞QQ一类的廉价小微型轿车迅速占领市场。

这个时期,由于汽车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成为了自主品牌发展最快,也是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市场上诞生了包括吉利美人豹、中华酷宝M3、比亚迪S8在内的多款“跑车”,还有一些诸如赛影RUV、天汽美亚骑兵、天马风驰一类的“皮卡加盖SUV”。

当然,这个10年间,也是自主品牌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诸如奔腾B70、帝豪EC7、奇瑞A3一类摆脱原本自主品牌粗制滥造形象的“大制作”车型,也是在这个年代诞生的。

10年代:“中式SUV”异军突起

进入2010年后,国内SUV市场开始火热,市场上诞生了诸如哈弗H6、长安CS75、奔腾X80一类的SUV,逐渐与合资品牌拉近了距离。

当然,在这个时期,市场上还推出了诸如力帆迈威、东风风光370、五菱宏光S3一类的“中式SUV”。与其说是“SUV”,更不如说这类车是一些“怪咖”。此类车型都是一些低端MPV甚至微面增高底盘而来,尽管空间很大,但乘坐舒适性、隔音能力、动力性都与真正意义上的SUV相差甚远。

20年代:个性化和新能源快速崛起

现如今的汽车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家对于汽车的追求,也不再是简简单单,单纯的家用车,而是增加了很多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产的“小钢炮”、官方改装作品开始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今年的成都车展期间,诸多厂商的官方改装、个性化产品仿佛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譬如:长城旗下的机车炮、越野炮、赛博坦克等;上汽大通MAXUS旗下的EV90闪、EV30冲浪俱乐部、T90旅居车等;还有领克、上汽荣威也推出了相关的产品。

另外,电动汽车在历经十余年发展之后,国内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国内也因此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电动汽车文化。由于当前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所谓的电动汽车文化,更多的是拼颜值、拼配置、拼智能化。

小花絮:奇葩的提车文化

当然,国内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汽车文化”,就是在提新车的时候,一些车主的“谜之操作”。大多数车主在买新车之后,都免不了绑红带子,放鞭炮庆祝,贴春联等行为。当然,毕竟汽车乃至今天都是消费的大件儿

不过还是要友善的提醒一下大家,提车后放鞭炮庆祝本无大碍,但需要注意鞭炮和车辆之间的距离,要不然刚提的新车,把车漆崩坏了,或者变成“火烧车”了,那就不值当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发现,其实国内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汽车文化,只是中国的汽车文化变化太快,没有一个真正固定下来、沉淀下来的汽车文化。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国内发展速度之快,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呢?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TA的精彩文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