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油改电”不能买?和纯电平台差在哪?

新能源“比武”第二回合,造了一百年汽车的老牌车企们,在新势力的“嘲讽”之下,为何只能忍气吞声?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新能源市场中这样一个有趣的反转?当电动化趋势有所风声之时,多少造车新势力凭借资本力量迅速崛起。在那个时间节点,“PPT造车”这几个字符狠狠的将新势力们钉在耻辱柱上,也正代表着人们“拥簇”传统车企,以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研发体系、制造流程甚至服务标准等,声讨新势力的不靠谱。

而在新势力品牌市值飞涨,甚至连年霸榜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今天,舆论风向悄然发生了转变。其中,略带贬义的“油改电”一词,仿佛又将那些具备悠久历史的传统车企们,关进“站笼”游街示众。无疑,老牌车企们在新能源“比武”第二回合中败下阵来。

那么传统车企至今为止,在新能源赛道上究竟落后了多少?以传统车企中,向电动化转型较为激进的奥迪为例。诚然,其在电池、软件架构、自动驾驶方面,落后特斯拉两年。当然,这并非笔者信口开河,而是奥迪CEO马库斯·杜兹曼(Markus Duesmann)在2020年7月的一份声明中亲口透露出来的信息。

或许杜兹曼的言语之中夹杂着奥迪这家车企作为老牌不矜不伐的态度,但数据足以说明一切。前不久,乘联会发布的产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突破一百万辆,同比增长220.9%。而在巨大的增长行情之下,在燃油车领域叱咤全球的BBA等老牌车企,几乎与榜单无缘。而诸多自主品牌以及新势力的登榜,也大多依赖于那些完全基于纯电开发思路所重新设计的车型,这类车型在榜单前15名中,占据将近9成。

去年,随着老牌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策略的落地,大部分合资品牌都在新能源市场投入了相应的产品。而他们在销量、在舆论口碑上的不佳表现,则更多是因为这些老牌车企前期投入的大部分车型多为“油改电”产品。

何为“油改电”?其实言下之意,是指那些利用现有燃油平台或车型,在大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将燃油车的发动机、油箱、行车电脑等,替换为电机、电池和电控系统的行为。对于老牌车企而言,背负“历史包袱”的他们相比新势力而言,在电动化布局上的动作慢了不少。而老牌车企为了紧随国内新能源政策,快速实现产品入市,“油改电”不仅时间更快,而且成本也相对可控,所以它的出现对于车企而言自然是有必要的。

但是对于市场而言,消费者可不会考虑什么转型过渡,研发成本之类的,车型的综合产品力如何,将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口碑。而“油改电”车型虽然也能够实现新能源车的诸多特性,但其车身结构的根本仍然是以燃油车为研发前提,因此“油改电”车型的续航能力、安全性等等指标,就不得不向这个弊端进行妥协。那么“油改电”的性能到底差在哪呢?

在续航方面,电动车的续航能力更多的在于其所搭载的电池容量,而燃油车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专门为电池预留空间。所以相比原生“纯电”车型,“油改电”车型的电池就只能“见缝插针”的塞进车内,且容量十分有限,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油改电”在续航里程上的劣势。

在安全方面,原生的新能源车型都会在电池包壳体以及电池包外部,通过结构设计对其物理防护进行加强,例如加强筋的应用、缓冲空间的预留等,以在车辆发生潜在碰撞时保护电池安全。而“油改电”则同样因为空间结构的局促,且电池包的布局较为零散,因此也无法周全的对电池包进行防护结构的加强。另一方面,原生纯电车型的动力电池几乎已和车身融为一体;而“油改电”车型的电池包则更像是悬挂在车辆底盘下方,因此电池包离地间隙也更小,更易在复杂路况下发生拖底,从而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最后,在性能方面,电动车的行驶有赖于电机的驱动,而电机的布局策略显然与发动机有所不同。而大功率的电机往往尺寸也就更大,在“油改电”局促的布局环境之下,其电机功率也将受到空间结构的限制。

当然,诸如BBA这类老牌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失利,也不能全部归结于“油改电”。毕竟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当中,我们仍能看到奇瑞新能源-奇瑞eQ、长安汽车-奔奔EV这类油改电车型的热卖,而其背后的逻辑或许在于产品力与售价上的高度对称。油改电性能差,那就在售价上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诚意。

反观BBA新能源车型售价我们就不难发现,新势力品牌有比他们更低的售价,续航能力又更具优势,甚至这两方面的差距还都很大。或许,正如奔驰首席财务官Frank Lindenberg说过的:“在电动车周期开始的时候,我们将必须面对显著降低的利润率,相比它们所替代的燃油车利润率甚至会减半。”但这部分成本的增加,想让消费者买单,恐怕难上加难。

如今,词解略带贬义的“油改电”,作为老牌车企电动化转型的第一步,显然其发展阻力甚大。高昂的售价之下,三电性能又难以与新势力相匹敌。以往,补贴政策或许给“油改电”的存在补充了额外的意义。但在今天补贴不断退坡的形势之下,新能源市场愈发理性,只有那些实力过硬的产品才能得以生存。那么在“油改电”加速消亡的同时,老牌传统车企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纯电平台的落地,将成为他们电动化转型的关键。

声明: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车。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TA的精彩文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