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容易,但要将吹过的牛变成现实,很难。如今对于羸弱的华晨汽车来说,战略聚焦是对的。但问题在于,市场还会给它机会吗?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华晨汽车(及其掌门人)吹过无数的牛,让人印象深刻的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2000年,号称世界级水准的中华牌轿车下线,时任华晨董事长仰融意气风发,宣称要将沈阳建成中国的底特律; 第二次是2008年,华晨中华高调登陆日内瓦车展,宣传资料中充斥着“唱响中华最强音”“面向全球招聘首席品质官”“欧洲标准”“宝马品质”等字眼。然而事实上,在前一年德国进行的一次碰撞测试中,中华尊驰欧洲版只获得了1分的最低评价。而到了2009年,中华骏捷更惨——“零分”; 第三次是2015年,在遭受多年的质疑之后,前董事长祁玉民依旧不改豪言本色,他说:“在我退休前,一定会让华晨进世界500强 。”4年后的2019年,祁玉民退休。退休的前几天,华晨汽车发布2018年财报:收益43.77亿元,同比下滑17.48%,是10年来收益最低的一年……正如天才和疯子只是正反两面,豪言与吹牛之间也只在于实现了与否。 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晨汽车屡次抓住了风口,又错过了风口,既壮志凌云又一败涂地。如今,当它再次宣称要“聚焦主业,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时,外界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是认真的吗?发力乘用车,跌跌撞撞20年
如果从1992年在美国纽约上市算起,华晨汽车的风云史至少有28年。作为第一支在华尔街挂牌的中国公司,28年前的华晨汽车可谓风光无两。 从2000年12月第一辆中华牌轿车下线开始,应该说,华晨汽车对于国内乘用车市场发展大势的判断,基本都是正确的,然而,其决策部署与产品定位又基本都是错的。 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夜,国内私家车市场方兴未艾,李书福、尹同跃、尹明善等人均跃跃欲试,时任华晨汽车董事长仰融也敏锐捕捉到了这一点。1997年,华晨汽车就开始了“造轿车计划”;1999年,样车出炉;2000年6月,四大车间流水线建成;12月,新车下线。然而,当奇瑞第一代风云将价格拉低到了5万元区间时,中华轿车却定在了15万至25万元左右,虽然级别更高,且相比合资车便宜了30%到50%,但也注定只能卖个寂寞。 并且,为了一张“准生证”,中华轿车足足等了1年零8个月——直到2002年8月,新车才正式上市。而此时,奇瑞早已灵活选择了和上汽合作,持证营业。 2001年全年,奇瑞风云在全国销售了2.8万台,到2003年时,累计销售已经高达17万台。此时,华晨中华只有2.56万台。就在几乎同一时间,吉利也凭借豪情、美日、优利欧等车型快速起跑,于2005年达成年销15万台规模,开始了这家民营车企的逐梦之旅。2003年,华晨汽车迎来了最为高光的时刻。5月,其与德国宝马合资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比北京奔驰还早了整整两年。然而,虽然这家公司在日后成为华晨集团最大的利润奶牛,但也成了它再也丢不掉的“拐棍”。正是这根拐棍,让华晨的瘸相长期暴露无遗。 2007年,华晨中华成为唯一一家亮相日内瓦车展的中国汽车品牌,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它将是中国品牌领军企业的时候,2007年和2009年两次惨烈的德国ADAC碰撞测试结果,一下又将它踢到了谷底。一份数据显示,即使有金杯轻卡和华晨宝马的利润填补,中华轿车依然像个无底洞,导致华晨集团从2004年开始五年四亏损,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华轿车的亏损额已经达到7.295亿元人民币。 2008年,中华轿车共售出9.1万辆,较2007年下跌了14.4%,其中,尊驰同比下滑48.3%,骏捷同比下滑28.5%。同一年,吉利实现年销20.42万辆,奇瑞实现年销35.6万辆。 究其原因,在于中华轿车产品定位偏高,定价与市场脱钩。比如,2008款中华骏捷1.6L手动舒适型要价9.28万元,而吉利远景1.8L手动标准型仅需6万多。并且,虽然自诩中高端,但无论骏捷也好尊驰也罢,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品质感与品牌形象,消费者口碑更是无从谈起。 由于销量实在太差,2012年,尊驰停产,3年后,骏捷系列也停止供货,华晨中华的高端轿车就此全军覆没。取而代之的,是走低端路线的H系列与主攻SUV市场的V系列,开始了中华品牌的第二波攻势。然而,此时的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自主品牌纷纷开启高端向上之路,帝豪、逸动、哈弗H6、传祺GS4等等,都以与国际接轨的原创设计、高品质的制造工艺、超越合资的动力配置等杀出一条新路。背道而驰的华晨中华,再一次被消费者忽视了。 自2006年接手华晨汽车以来,前董事长祁玉民不止一次公开说过“以市场换技术”,期望宝马技术反哺华晨自主品牌。但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如意算盘从来没有打准过。其实,华晨从宝马那里到底换来了多少核心技术并不重要,销量上不去,神马都是浮云。 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华晨中华的销量分别只有10.23万辆、8万辆和2.51万辆,销售收入分别只有52.02亿元、48.61亿元和12.8亿元。 “如果不是华晨宝马撑着,华晨汽车可能早就倒了。当其他自主品牌都看准时机构建起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时,华晨汽车并没有积累足够多的核心技术。”业内人士表示:“这么多年,华晨汽车的务虚远多过于务实。” 目前,华晨汽车旗下有中华、华颂和金杯三大自主品牌,但都没有取得突破,业绩亏损严重。毫不夸张地说,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华晨自主板块除了一张不断被描摹的战略图,实际业绩乏善可陈。2018年10月11日,华晨宝马成立十五周年的庆典上,华晨汽车和宝马集团联合宣布,将延长华晨宝马的合资协议至2040年。 但好消息的另一面,是宝马集团以290亿元人民币从华晨汽车手上买下华晨宝马25%的股权,交易将于2022年以前完成,届时,宝马集团将拥有华晨宝马75%的股份,成为国内首家由外方控股的合资整车企业。 对于股权变化,祁玉民极力解释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但外界始终不看好,资本市场更以股价大跌17.47%作为回应。10月12日的一天之内,华晨汽车在香港上市公司华晨中国的市值蒸发了144亿港元。 有消息指出,2019年华晨宝马为华晨汽车贡献了76.26亿元利润,但华晨汽车的其他版块亏损了10.64亿元。可以想见,如果2022年以前不能改善其他版块的经营情况,随着其在华晨宝马的股权缩水,处境必将更加艰难。
重新聚焦自主品牌,还有机会吗
艰难的局面,今年就已经落到了华晨汽车头上。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晨集团在香港上市子公司华晨中国的营收净利润为40.45亿元,同比增长25.24%。但剔除华晨宝马对华晨中国期内贡献的43.83亿元利润分红后,华晨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实际营收是-3.38亿元。 随着营收不断缩水,华晨旗下的多只债券在二级市场价格也一路狂跌,从7月份的90多元跌至50多元,8月中旬,更遭到了集中抛售。 实际上,今年以来,华晨集团已经多次因债务风波而被推至风口浪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华晨集团总负债高达1226.75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占比78%,资产负债率接近7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这一系列债务风波,华晨集团副总裁、新闻发言人齐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短期内,我们确实面临一些流动性问题,但债委会的成立将帮助华晨集团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目前,对于华晨集团而言是危中有机:短期来看,危大于机;而从长期来看,机大于危。”
今年上半年,华晨中华累计销量仅为4300辆,同比下滑超过70%,其中6月份的销量更是只有区区69辆。满打满算,今年华晨中华的总销量不会超过2万辆。
从2万到30万,五年内要实现15倍增长,华晨中华办得到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