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与两位同事进行了一次长达2000km+的自驾游(内容还未上线),面对非常多变、相对较差的路况,车辆综合性能就变得极其重要。恰好我驾驶的就是被大家吐槽价格贵的一款车型,可即便如此,这一路的所有表现和体验,都比同事所驾驶的另外两台豪华品牌入门版车型优秀许多。
就连另外两位都忍不住吐槽,某豪华品牌真的是有所退步,动力响应慢、座椅不舒服,配置还不高。对比之下,这趟自驾游的三台车,豪华品牌唯一优势就剩油耗了。
三台车价格相近,甚至豪华品牌更贵,指导价更低的车型却有着更好的体验,以致于我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合资、自主品牌与豪华品牌的技术差距不断拉近,是否还有必要选择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的答案一直非常明确:不考虑豪华品牌最入门车型。但每个人的购车需求和观点都不相同,不知道各位朋友会怎么选择?
拿最近热度较高的宝马i3举个例子,指导价格区间35.39万元-41.39万元,如今实际成交价可低至18万多,几乎就是打对折销售,不到20万的价格就能买电动3系,而且动力还比燃油版3系更强,许多人看了都无法拒绝。
但是别忘了,i3并非基于纯电平台打造而来,底盘和平台直接与燃油版3系共用,油改电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车内空间侵蚀。即便纯电平台打造而来的电动轿车或多或少都有着地台高的问题,油改电就更无法避免,i3甚至还有“传动轴”隆起。
另外智能化也是豪华品牌与自主品牌的明显差异,同等价位下宝马i3几乎没有太多智能化可言,但自主品牌几乎都是智能化阵营的优秀选手,并且续航和充电效率方面也更有优势。
当然,18万的宝马i3并非没有优势,毕竟可是BBA,即便为了面子买个宝马标,那也值得。如果追求更加细致的操控性能,宝马能更好满足你。但如果要说舒适性,其实同价位的吉利银河E8未必比宝马i3差。
BBA的次入门级放低身段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抢占市场,产品力层面都只能打个“五五开”甚至“四六开”,就更不用说级别更低的豪华品牌“真入门级”。如今仅需15-20万(甚至更低)就能买到BBA,然而你买到的更多是品牌溢价,技术层面未必是豪华品牌里最好的、最先进的。
粤语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食得咸鱼抵得渴”。虽然豪华品牌与合资、国产“同价”,但后期维护保养依旧是豪华品牌的标准,尤其对于购买入门级车型的朋友而言,这部分成本还是相对较高的。对此,体会过雷克萨斯维修保养的“过来人”给各位提个醒,入坑需谨慎。
上述观点或许包含主观因素,但绝不是为了“黑而黑”。豪华品牌入门级不推荐买,那么如今大降价后的豪华品牌B级车、C级车还是很香的,到了这些级别也能获得豪华品牌真正的精髓和魅力,低价入手也不担心成为“韭菜”。
说回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如今自主品牌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进入新能源赛道后更是完成了对合资品牌的全面超越,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型时首选就是自主品牌,绝大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产品力和性价比都高于合资品牌。
但也有小部分降价后的合资品牌电动车,性价比高于自主品牌,上汽大众ID.3就是最典型的例子,16万的ID.3或许一文不值,但落地价10万出头的ID.3全是优点。
对于合资品牌燃油车市场,价格层面或许比自主品牌更贵,但由于长期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产品力或多或少比同级别的自主品牌燃油车更高,这是需要客观看待的实际。
所以,关于每一辆车的看法,不要被表面信息所误导。有些车看着贵,但实际体验下来或许真的不错,而有些车虽然便宜,但产品力或许还不及价格对等甚至更便宜的国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