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中午连车都没有检测,我和老婆匆匆忙忙的就出门,因为是除夕,就买了点卤菜,开始了此次泉州之行。
7天行程四千公里,加油1800余元,十年的老车了,从没给我丢在路上过,油耗也能接受。
住宿是在网上订的,因为是大年三十,就选择了泉州市老城区中山路附近的一家旅店:泉州怡悦宾馆。今年春节各城市基本上没有涨价,估计是为了保证疫情之后的市场启动吧。
一大早我就根据旅店老板的建议,先往天后宫。天后宫离旅店只有九百米,我想看看泉州城的老街,就决定走完这段路,不想这是我此次泉州之行作出的最坏的决定,当天走路19000步,这对于三年来每天最多只敢行走5000步的我来讲,这个运动量远超出了我的身体极限,到下午腰就直不起来了,在玩了四天之后,只能被迫提前结束此次泉州之行,提前回家。
老街的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建筑精华,是闽南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走在这条老街上,除了可以慢慢的感受一下其建筑之美,还别忘了这些骑楼之间那些精美的装饰小工艺。
现在已经八点多了,街上的行人仍然很小,这不禁让我对今天的参观有点担心,景点的门别没开吧。
天后宫外明代城墙与瓮城
城墙的遗址仍然能清晰的看见当年城市的旧貌。
泉州,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这就是城墙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天后宫。
来到泉州天后宫,才被信众们告之,这里才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在我的印象中,莆田的妈祖庙才是最大的,所以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啊。这里是泉州天后宫山门。
长期以来,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于泉州管辖,加上泉州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随着泉州民众不断地向东南亚各国及舌湾地区移民和进行海上贸易活动,妈祖信仰经由泉州向这些国家没地区广泛传播。
现在的天后宫内仍保存着宋朝留存下来的构件和明清木建筑件。因为现在是大年初一,热闹的一个晚上的泉州人大多还在休息吧,来天后宫(妈祖庙)的人还不多,等会在关帝庙的人,那才叫个多呢。
古井。因为篇幅有限,其他的古建筑我只能删除了,敬请谅解。
天后宫山门。
天后宫大殿内。
妈祖、本名林默,清源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林默娘长大了,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
随着对马姐颂誉的提高,马祖也就成了保护有着巨大人身风险的渔民的保护神。这里是天后宫的寝殿。
在天后宫,随处可见的人们的希冀。l
山门之后的古戏台。
站在古戏台上欣赏天后宫的大殿。
天后宫大殿之一侧。
游玩完天后宫后,乘坐小巴士到处“通淮关岳庙”。其实这里距离天后宫步行只有不到六百多米,很近的。
关岳庙又称“财神庙”,对于善于经商的泉州人来讲,这里可能是泉州人气最旺的寺庙了吧。
超高的人气,一蓝蓝的希望,都是这个春节的特色。纹一
终于找到了一个距离山门最远的小角落,过去就转弯上另一条街了。
关岳庙里人声鼎沸,根本没办法拍照。
初一的关岳庙里,除了三个大殿,其他的地方全都关闭了。
现在人少一点,用手机随意拍了一张关爷的像,愿看到此像的朋友今年生意兴隆!万事如意!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距离关岳庙仅一街之隔,它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门票:3元。因为是大年初一,所以排起了三十米左右的队。
清净寺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这是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为了保护泉州信众,明成祖特发此文告。碑文中记载“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要求各地官员、军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违者治罪。
清净寺是宋元时期泉州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见证,这一群体是亚洲海洋贸易的主要参与者,是宋元国家口岸多元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善堂建于1567年,是较小规模穆斯林礼拜的场所,也作为管理场所;现在正厅仍作为小礼拜堂,两侧为管理处办公和管理用房。
明善堂外部建筑形式是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厅内部则是按照穆斯林礼拜所需风格进行布置,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奉天坛
现在我们面朝的是正西向,是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方向,这片墙叫“米哈拉布墙”,阿拉伯文的意思是礼拜朝向,这是礼拜堂中最重要的一面墙,所以可以看到它装饰得比其他三面墙都精美,建有7个刻满古兰经铭文的壁龛。中间凹进去的地方是阿訇主持礼拜的位置。
从清净寺出来左转300米就到了祭祀孔子的泉州文庙。
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
大成门。
文庙中的池塘有讲究:世界各地文庙(孔庙/夫子庙)里都有一座池塘,名叫“泮池”,取“泮宫之池”的意思。这是根据周朝礼制中规定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而得名。
元代泮桥:泮池上的石桥名叫“洙泗桥”,是以孔子家乡的洙水与泗水命名。
大成殿。
绕过泮池就是泉州府文庙的正殿——大成殿了。这座大殿为宋代建筑,里面正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所题“万世师表”匾额。其中的石柱、保存完好的彩绘与木构件都是中国古建的精品。
大成殿孔子像后是诸圣贤像。
据说这座大殿修建于宋代,在正厅保存完好的石柱、彩绘,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髓,
蔡公祠祭祀的是明朝大理学蔡清,官至国子监祭酒。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明朝万历年间被赐谥“文庄”,清朝雍正二年又被下诏从祀于孔庙。
今天的路走得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体力的消耗太大,没办法,我只能先回旅馆休息一下,好在文庙离旅馆只有三百多米。
好在这三百多米的路实在精彩,沿途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心情愉悦。
还有这些古建筑,承载着泉州厚重的历史。
在旅馆里休息了二个小时,来到泉州开元寺。其实八年前应朋友之邀到过这里,但今天准备到开元寺外的西街品尝一下泉州的美食,所以还是准备再到开元寺看看。这个是开元寺的山门。门票:免费。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游客众多,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人相对较少的片刻。
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大殿内的哼哈二将。
大雄宝殿内正在进行的“植富消灾万佛法会”正在进行,所以这次我就没有进入殿内参观。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东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
去西塔会经过藏经阁。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今天我走了19000步,这对于二年来最多只能走5000步的我来讲,无疑是太多了,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只能找个小凳休息,看无数游人在我面前走过。
南少林寺山门。门票免费。
泉州之行,无疑有三大景点是必去的:开元寺、清源山和洛阳桥。据说清源山的老子造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像,所以想去看看,但查询资料发现,清源山上似乎没有旅行车,就只能放弃了,我今天先去南少林寺。
洗心亭。
南少林寺之大雄宝殿
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
大雄宝殿内
出了大雄宝殿后需上一小坡。
到了小山顶,发现乃是观音阁。
观音像
再往后走
发现有二小阁。
继续上行
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三毁三兴,千年古遗址,廿年建筑物,但古韵犹存。
最后是藏经阁。
从南少林寺出来,老婆还是想去清源山,行吧,走!到了清源山一问才知道,可以免费开车上山。门票:40元,老年人:20元。咱就直接开车到了山顶:清源洞。
其实我现在累的已经无法再行走了,只是随意拍了几张图片就回车上了,剩下老婆自己玩吧。这里是清源洞的大门。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十人称之为"第一洞天"。进山门顺石阶而上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纪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
紧挨着清源洞的是观音阁,随处可见的宗教合协乃体现出泉州这座城市的风格。
玩了清源洞,去南台岩吃了午餐,共计90元,但只吃了一半,味道很一般,毕竟是景区里。f
清源山老君造像:宋代雕刻瑰宝,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造像。
本来想只玩了二个景点,一共只走了四千多步,今天可以小小的休整一下,但不想走到洛阳桥遇到大堵车,这下好了,多出来的路还是让我今天步行了一万四千多步,把人彻底给累坏了。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惠安洛阳桥,也是泉州市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巧夺天工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为我们的先祖由衷的佩服。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 路。
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
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左右武士像。
惠安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蔡襄词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
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祠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
海内第一桥!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游完洛阳桥我们就开车到达崇武古城外,准备第二天去古城里好好玩玩。
今天是我们在泉州吃的最好的一次。第一天除夕,我们吃的是从重庆带来的年夜饭,第二天晚上则是在西街吃的一些莫名其妙的“美食”。其余都是在景区里吃的所谓“泉州小吃”。大过年的,很多餐馆都是关门的,能吃上一口正餐已然不易了。
餐厅的老板是一个内江市隆昌县人,去、前年在上海经常餐厅,因疫情才到泉州投亲,这个菜是其在上海发明,味道很适合我们重庆人。三个菜260元,很便宜了。不像泉州当地人,一见点一百块钱的菜就说没有,二个人不整你个三、四百就不甘心似的,还好,我是一看不对,立即撤退。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
门票:40元。当然了,也可以从城墙其他门进入,这些城门是专供古城居民使用的,这个是免费的,可惜我当时没有看功略。
因为我没有看功略,我也不知道古城怎么玩,最可气的是,崇武古城与泉州郊县很多景点一样,并没有详细的游客指示牌,只能全靠一张嘴,一路打听,希望泉州有关部门能够改进一下。
崇武古城分为二个部分:海滩和古城。对我来说,海滩远比“莫名其妙”的古城更精彩。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不过这“民俗风情和雕刻艺术”在一片风景区让人有点不习惯。
戚继光雕像
崇武海岸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连接着“南方北戴河”——半月湾、“西沙银蛇”——西沙湾、“八闽第一金滩”——青山湾等顶级度假胜地。区内有长达28.8千米的曲折海岸线,12个沙湾,4大岩群。“中国·崇武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碑就矗立在古城东南角。
因为景区并不是很大,我也只是参观了景区里面几百来的海滩。
景区里面的游客并不是很多
崇武所城建城之前,这里经历元末兵乱,只剩下10户人家。建城后,即抽漳州十县壮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从安徽等省调来千户、百户、镇抚等十几名官员,这些人不少随带家眷,入籍定居,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
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指挥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这里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宫”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崇武”乃“崇尚武备”之意。这里古名“小兜”。崇武古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围长246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内砌跑马道二或三层,宽4米。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方设有敌台5座,四面设城门。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有窝铺、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沟,构成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崇报祠”、“元饲宫”等,都是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
进入古城即是广帝庙。
关帝庙内供奉的关帝爷
关帝庙外的石雕工艺还是很精美的。
站在城门楼上拍摄的关帝庙,很漂亮。
参观完关帝庙我问工作人员如何参观古城,她说沿着城墙就是了。我想这古城不是连着一片吗,怎么走城墙呢?我就沿着“古城”的街道走,走了一刻钟,走到这“海潮庵”。
海潮庵内
海潮庵内望大门。
顺着城门一直向里走,外边的嘈杂似乎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古城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头街,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在古城内走了二个小时,我仍然没看到什么古迹,没办法了,我只能找朋友了。朋友听说我到了泉州很吃惊,对于我参观古城的困惑,立即给我作出了周到的安排。
因为朋友已作出了安排,我马上把行程作出了调整,把泉州的22出世界文化遗产~草庵安排到下午。经历一个小时的行程,我来到了泉州的晋江,并把车直接开到了草庵的后门,这样也可以减少一点今天的运动量。
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
今天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虔诚的阿婆、大姐在用佛教仪轨祭拜佛祖,她们也许搞不太清楚什么是摩尼教、什么是佛教,甚至也搞不清楚她们祭拜的这尊造像的身份。然而正是各种不同的文化、各种宗教在泉州这块土地上交织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而铸造出泉州多元、开放、包容的特质。
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
武则天时期,波斯人拂多诞持摩尼教经典《二宗经》来到中国,从此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唐武宗灭佛后,常常借助佛教阐述教义的摩尼教彻底转入民间传播。根据《闽书》提供的线索,唐会昌年间,有一位呼禄法师将摩尼教传入了远离中原的泉州,他曾在福州、福清、泉州等地秘密传教、收徒,死后埋在清源山上。
到了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汉化并演变为明教,它将原摩尼教教义简单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发挥其追求光明、善良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在福建、浙江一带十分流行。据记载方腊起义就以摩尼教为旗号,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在《再守泉州劝农文》还力劝“莫习魔教,莫信邪师”。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起势之初曾借助明教夺取政权,有说法采用“明”字定立国号也与此有关,后来他担心明教等秘密教会威胁统治,遂将盛极一时的明教大面积扑灭,到此时摩尼教在东、西方都最终走向了消亡。明嘉靖年间,草庵已成为当地士子读书研习之所,有庄际昌、张瑞图、杨景辰、陈翱翔、王慎中等十八位士子读书中举,史称为“十八硕儒”。
峰尾古镇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因为有朋友相托,这次游览进行的很顺利。这里是古城的义烈庙。
姑妈宫里的刘益娘是与妈祖差不多的神,但由于当地政府宣传不够,知道的人并不多,这两年当地政府也开始宣传姑妈宫了,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她。
精美的姑妈宫大殿
姑妈宫的侧门
姑妈宫内
因为有朋友带路,所以这参观起来就很方便了,只是这大过节的还麻烦人家,心里还是很过意不去的。与姑妈宫相隔不远的是刘氏祠堂。
祠堂内还没有完全恢复好
位于刘氏祠堂不远的是彭家祠堂。前面讲过,福建人主要来源于河南等地的中原人士,因为历经苦难的同族之人的家族意识十分强烈,大多对族人建祠定规,形成了中华文明独有的家国情怀。
峰尾老街,`这也是福建人独有的风格。
曾经的大户人家,今天也有点破旧了。
但是曾经的辉煌还是被后人很好的保护着,这种情况在峰尾很普遍。
这里是一条网红街,还是挺有特点的。
老街深处还是有很多的普通人家,但就是这些家庭里面,也保留着一些古老的艺术。
这个是制造船模的,里面的门窗等物品都是根据真实的物品精心复制的,价格是根据船的大小而定,限于篇幅,我只能放一张图片在此。
东岳庙是古城建筑之精华之所在,大门就是两个小门。
里面却是各种制作精美的建筑。
比如这个古戏台
上面的顶祁全部采用中国的传统工艺制作完成,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只是听说完成恢复工作的师傅被高薪去往台湾,让人感觉十分可惜。
这里是祭祀台
这里是一位从上海回来的商人制作的小楼。泉州人刻在骨子里的商业意识也给家乡留下了大片的记忆。
制作精美的观海楼。
土坑古村的标志性建筑~刘百万大厝,也称旗杆厝,建于清乾隆12年,系刘瑞弘故居,整座古大厝坐西北朝东南,为三进五开间,外加三护甲,石木结构,硬山式屋顶。门埕宽阔大气,内设14对旗杆夹杆石,门庭显耀,旧时,每每随着科举功名的产生,彰显其荣耀的仪式、行为也随之产生,竖立旗杆便是其中的一种。
土坑村,古称“涂坑”,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永乐二(1404)年,刘氏祖先刘宗孔因躲避“靖难之变”,携眷渡海迁居到后龙镇土坑村,此后,刘氏一族就在土坑开基创业。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
当年“百万大厝”还在维修,屋内到处都是建筑设备,今天到此,已是修旧如旧的“老屋”了。
从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刘氏族人历经十几代人,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
目前尚存着27座明清建筑,保存较完好的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刘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排列井然有序,大多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
内屋。
刘氏家族最兴盛时期拥有三支船队,分别是刘端弘的20艘,其长子刘建珍的18艘,弟弟刘端山的16艘,他们最远东至日本,北至朝鲜、南至东南亚,将财富从海外源源不断汇聚至家乡,是他们将刘氏家族的海商事业推向鼎盛,因刘端弘富甲一方,声望极高,民间便称他为“刘百万”。
施布口街,位于刘百万大厝后方,主营典铺、布匹、粮油、建材、钟表、煤油灯以及维修养护等。
食杂店位于施布口商贸街,建于清乾隆年间,土坑三大船队的运输、仓储、批发、商行经营等,集中于2条主街道等处,往来客商众多,于是刘建珍及其子孙开办了一间食杂商店,供应过往客商需求。
清代至民国还经营西洋钟表和西洋蜡台灯、租赁及维修,因商船往来密切,在海商的带动下,土坑村的经济迅猛发展,当时进口交易主要物品为药材和日常用品。
刘氏家庙始建于明代后期,1993年重修,为周边十八个姓刘村庄祖祠,刘氏家庙牌匾满堂,可谓是地灵人杰,文脉悠远,据清代谱牒记载:土坑中进士者达13人,晋升仕人者70余人,出现村南”双榜进士“和村北“一门同榜三进士“的科举壮观。
“海丝”文化气息也吹进了刘家的家规家训。刘家劝学,不是一味让其族人去寻找“颜如玉”“黄金屋”,而是说“读成则功名拾芥,不成亦加识字”;强调婆媳关系,则说“有千年青山,无千年翁姑”;最难能可贵的是,刘家不反对寡妇改嫁,刘家家规“肃闺门”道:服妇再嫁,人间之常。
虽然开明,但在老先生刘守德看来,家族依然把“修德”放在第一位。刘家追求节俭,虽然曾经很繁华很富裕,但土坑村只有为数不多的三进五开间,其余的也只是精巧而朴素的二进三开间。他们讲究“敬天祖”“敦孝弟”,当年不孝子弟会跟那小偷小摸一起,被集中到祠堂批斗的。
时至今日土坑村约有五六百年时间了,在这里曾走出很多能人志士,因此使得村落里文风渐盛。土坑村是一座有着太多值得回味的地点,不论拍照,还是游玩,皆能留下深刻印象。游完土坑村,我的腰已经疼得直不起来了,只能在此结束这次泉州之行。整个四千公里的行程,我仅开了六百公里的路,其余都是老婆在开。十年了,终于结束了我独自开车的历史了。
海报生成中...
生成失败